大家耳熟能详的宜家(IKEA)作为全球最大的家居产品零售商,其创始人精心设计的基金会架构,使宜家在享受巨额税收优惠的同时,全球宜家商店仓库支付的高额品牌使用费层层回流,裨益其后代。
宜家创始人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于1943年创立了宜家,其于1982年在荷兰设立斯帝廷·英格卡基金会(Stichting Ingka Foundation)后即将其本人持有的宜家集团的股权捐赠至该基金会。在斯帝廷·宜家基金会的五人董事会中,坎普拉德家族占两席,分别是坎普拉德本人和他的长子彼得。
根据英格卡基金会的运作章程明文规定,只要有两位董事会成员联合授权,就可以制定及修改章程内容。因此,坎普拉德通过占有两个席位的安排,可以任意的制定和修改章程内容,从而控制了基金会,达到掌握基金会的资金流向。目前,英格卡基金会的资金仅有两种用途,即对宜家集团进行再投资和通过宜家基金会进行慈善捐款。
在英格卡控股公司中,最高决策机关是监督委员会,共有6名成员,其中包括坎普拉德的二儿子约纳斯·坎普拉德。其创始人及董事长为坎普拉德的小儿子马修斯·坎普拉德。通过基金会与企业间的层层安排,最终实现了从集团的运作到品牌使用费的回流均完全掌握在坎普拉德家族手中,同时也形成了一个隐蔽而完美的资金流闭环,使得宜家的资金可以“左手换右手”。
斯帝廷·英格卡基金会控股注册在荷兰的英格卡控股(Ingka Holding)公司,由英格卡控股下设的公司持有宜家全球的商店、仓库等,再由这些商店、仓库向宜家英特宜家系统公司(Iner IKEA Systems)支付品牌使用费,再层层转移到坎普拉德家族。虽然坎普拉德通过捐赠股权的方式放弃了宜家的股权所有权,但坎普拉德的儿子作为斯帝廷英格卡·基金会理事会的主席,实际上控制着该基金会的资金流向。
坎普拉德构造的多基金会模式,既成功地分散了集团内部各机构的权利,又避免了兄弟之间对继承权的争夺。宜家集团的“有形业务”与“无形业务”相分离,由不同的机构进行管理。同时宜家集团最终归属于基金会,这又避免了此后继承人出现新的纠纷。
公司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徐东大街128号联发国际大厦24楼
电 话: